〈工業(yè)技術與資訊〉分散式能源崛起

Image

透過「虛擬電廠」整合再生能源、儲能設備、備援電力等分散式能源,已成為能源管理新顯學。(圖:工業(yè)技術與資訊月刊)

逐年攀升的尖峰負載,讓臺灣的能源使用規(guī)劃,成為各方焦點。跳脫興建更多電廠的思維,透過「虛擬電廠」,整合再生能源、儲能設備、備援電力等分散式能源,已成為能源管理新顯學。隨著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升高,為了解決供電間歇性的問題,能長時間儲存電力的「液流電池」也備受關注。

數(shù) 10 年來,臺灣傳統(tǒng)電力供應以大型電廠為主,想要解決尖峰用電問題,除了蓋電廠外,是否還有更省成本、更有效率的解方?

攤開臺灣的用電分布,若以 1 年 8,760 小時來看,臺灣每年用電最多的 200 個小時,對於電力系統(tǒng)產(chǎn)生的額外需求大約為 2GW,相當於年度用電尖峰的 5%,且大多集中在夏季。工研院綠能與環(huán)境研究所組長梁佩芳認為,若要持續(xù)蓋電廠,得先思考 2 個問題:一是電廠投資大、建廠時間久,還會面臨環(huán)??範幮袆?;二是只為了每年 200 小時的尖峰需求興建新電廠,似乎也不太符合投資效益。

其實除了大型電廠之外,民間也暗藏不少中小型的電力資源,像是散落在企業(yè)、工廠、住家裡的太陽能、風力、儲能設備、備援發(fā)電機、UPS 系統(tǒng)和電動車等。隨著供電挑戰(zhàn)愈來愈大,未來必須要更加靈活善用這些電力資源?!柑摂M電廠」概念應運而生,「就是將分散式的中小型資源聚合起來,變成可靠的電力供應來源,就像一個可受控制的電廠?!?/p>

用戶代理人扮演關鍵角色

當傳統(tǒng)以大型機組為主的集中式電力系統(tǒng),走向分散式電力系統(tǒng)後,原先單純做為電力的消費者,同時也轉為電力供給的產(chǎn)銷者。正因為聚集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用戶參與,虛擬電廠有著更大的調(diào)度彈性,能在短時間內(nèi)提供尖峰負載電力,也能為電力公司提供輔助服務。

相比過去臺電控制大電廠,只要一個指令;當眾多小資源集結時,該如何有效管理就成了關鍵。這造就一個角色興起,也就是所謂的「聚合者」或「用戶代理人」(Aggregator),「他必須聚合用戶資源,就像一個統(tǒng)一窗口,去臺電或電力市場報價,未來代理人會是新的商機。」

「虛擬電廠有很多不同機制,有些可以做出一桌菜,有些就是很專業(yè)的一道菜,不同公司的營運策略都不一樣?!沽号宸急硎?,目前虛擬電廠在國際已有不少成功案例,以全球知名的德國公司 Next Kraftwerke 來說,旗下聚合超過 1 萬個用戶,裝置容量達 8GW 以上,並依據(jù)用戶特性,設計不同方案,有些投入電力交易市場,有些則投入輔助服務市場;特斯拉(Tesla)也在加州聚集旗下家用儲能設備 Powerwall 的用戶,向電力公司提供電網(wǎng)服務,當加州電力不夠時,便控制電池放電。

滿足五大條件 虛擬電廠商機可期

梁佩芳認為,虛擬電廠必須具備 5 項條件才能發(fā)揮其優(yōu)勢。第一是 ICT 的基礎建設,為了讓代理人清楚掌握每個參與者的狀況,需要導入智慧電表等 ICT 應用,才能即時掌握數(shù)據(jù)。

第二是預測。代理人需了解電力系統(tǒng)狀況,進行負載預測,事先讓參與者知道未來幾天的用電趨勢,讓用戶有心理準備,提高用戶的參與意願,不至於突然收到斷線通知,措手不及。

第三是打造客製化方案。因應不同參與者的特性,客製化電力的供應狀態(tài),而非所有人一體適用的規(guī)則,甚至是調(diào)整用戶的生產(chǎn)行為。比如臺電大多在下午 1 點到 3 點的尖峰時間,要求降低用電,或許就能和工廠討論改變生產(chǎn)排程。

第四是對市場的了解。代理人需對市場敏銳,針對用戶屬性,細分成不同群體,參與市場上的不同計畫。臺電現(xiàn)已要求,未來代理人參與電力市場,必須取得「合格排程者」(Qualified Scheduling Entity;QSE)的資格,代表代理人對市場有基本了解。

第五是決策技術。如何安排出最妥適的方法,讓參與者的成本降低,在電力市場獲得比較高的回報;同時也要有預先準備,當執(zhí)行期間發(fā)生意外的話,如何啟動緊急機制,這些都需要依賴精密的排程決策。

雖然目前臺灣的虛擬電廠概念在仍在起步階段,代理人角色也仍舊偏少,但可以預期,臺電的電力交易平臺正式上線後,「臺灣的市場就會打開,未來參與電力市場服務會比以前更加自由、開放,只要聚合資源就能去交易,許多業(yè)者都在準備,商機可期?!?/p>

Image

特斯拉也在加州聚集旗下家用儲能設備 Powerwall 的用戶,向電力公司提供電網(wǎng)服務,當加州電力不夠時,便控制電池放電。(特斯拉提供)

四大優(yōu)勢 液流電池成儲能新星
在分散式能源系統(tǒng)中,再生能源和儲能設備不僅是其中的重要一環(huán),兩者也有高度相關。隨著再生能源的占比逐漸增加,面對「看天吃飯」的間歇特性,更需要長時間的儲能設備,才能 24 小時供應綠電,而安全性更高、儲能時間又長的「液流電池」開始受到關注。

工研院綠能所組長張文昇指出,液流電池顧名思義「就是電池裡有液體流動」。液流電池包含 2 個大型的電解液桶槽,內(nèi)含可儲存電力的活性物質(zhì),將電解液以管線輸送到中央元件,稱其為「電堆」。當需要充放電時,便透過泵浦將液體輸送至電堆,產(chǎn)生電子轉移,以此進行放電或儲電。根據(jù)電池種類不同,液流電池可使用多種不同金屬元素組成,目前最成熟的便是採用釩離子的液流電池系統(tǒng)。

比起傳統(tǒng)鋰電池,液流電池具備更多優(yōu)勢。第一是安全,挑選電池首重安全考量,用水溶液安全性高,無爆炸跟自燃風險。第二是設計更有彈性,由於能量是儲存在液體裡,桶槽愈大,能提供的能量就愈多,根據(jù)不同應用情境,只要增加桶槽與電解液,儲存的能量與時間就能更多、更久。

第三是使用壽命長,深度充放電循環(huán)可超過 2 萬次,至少用 20 年沒問題,平均儲能成本攤提下來,在長時間儲存上比鋰電池更劃算。第四活性物質(zhì)在液體裡容易回收,即使電池長期使用後,裡頭的有價金屬也不耗損。

「液流電池屬於長跑型的選手,潛力上就是適合做連續(xù)長時間的放電和儲存,」張文昇說。這也是為什麼液流電池特別適合作為長時間儲能用途,面對間歇性的再生能源,可將綠電安全、穩(wěn)定的儲存起來,扮演重要的調(diào)節(jié)角色。

Image

由於能量是儲存在液體裡,桶槽愈大,能提供的能量就愈多,根據(jù)不同應用情境,只要增加桶槽與電解液,儲存的能量與時間就能更多、更久。

打造電堆 2 倍功率 創(chuàng)國際領先水準

早在 2008 年,工研院便意識到儲能會是未來電力系統(tǒng)的要角,率先進行小型的前瞻計畫,評估各種不同的儲能方法。直到 2017 年正式投入,在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打造液流電池系統(tǒng)。

張文昇指出,液流電池有幾個研發(fā)關鍵。第一也是最重要的,便是位於中央位置的電堆,「電池所有的功率跟充放電效率,都在那裡決定?!沟诙请娊庖盒再|(zhì),由於活性物質(zhì)儲存在液體裡,就像泡咖啡,水加太少,底部就會有很多顆粒沉澱,若能在相同體積中,溶解更多活性物質(zhì),就能儲存更多能量。第三是系統(tǒng)整合介面,如何讓液體流動的最好、耗電最低,牽涉到系統(tǒng)設計問題。

工研院在電堆上花最多心思,除了在結構設計面讓能源效率最大化,材料也經(jīng)過最適化調(diào)整,比起市面上相同體積的電堆,工研院可輸出 2 倍以上的功率,居於國際領先水準。

應用範圍廣 積極導入產(chǎn)業(yè)

目前工研院已在沙崙打造一套 200 度電的儲能系統(tǒng),近似於 2 萬顆手機電池的容量。未來沙崙場域希望可以達到電力自給自足達 50% 的程度,儲能系統(tǒng)能調(diào)節(jié)尖峰負載,也能支援夜間用電,甚至在停電時做為緊急備援電力。

工研院也將此套系統(tǒng)投入產(chǎn)業(yè)使用。工研院綠能所總監(jiān)楊昌中指出,2019 年,工研院和中油攜手打造首座多元電力供應及儲能系統(tǒng)的智慧加油站「臺南前鋒路示範站」。因應未來的電車趨勢,中油率先啟動轉型,著手布建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全綠能站體,提供加油站本身與電動機車充換電需求,其中的儲能系統(tǒng)便是採用安全性更高的釩液流電池。

今年 1 月,政府也通過「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(fā)電設備管理辦法」,俗稱「用電大戶」條款,規(guī)範契約容量 5,000kW 以上的用戶,必須在 5 年內(nèi)設置契約容量 10% 的再生能源,而液流電池也很適合推展至工業(yè)區(qū)和住商大樓。

除了國內(nèi)的產(chǎn)業(yè)化進度外,目前也有國際電池材料公司,委託工研院進行測試工作,顯示技術已被國際認可。工研院也積極將技術技轉給臺灣電池和儲能業(yè)者,「透過扶植臺灣有潛力的廠商,讓此技術做到電堆百分之百 MIT,」楊昌中說。在分散式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發(fā)展下,工研院持續(xù)以扎實技術力,協(xié)助臺灣迎接能源新時代。

Image

工研院和中油攜手打造首座多元電力供應及儲能系統(tǒng)的智慧加油站「臺南前鋒路示範站」。(中油提供)